专家称9月1日起“全民社保”系误读,这几类人员可豁免

发布人:泛亚人力 发布时间: 2025-09-08 阅读量:207

“最近,看到好多‘全民社保’的消息,你说老板真会给咱们买社保吗?”在成都一家面馆打工的季琼跟同事闲聊。“应该会吧,你看这上面说的,不管是双方协商好的,还是劳动者自己承诺的,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都不算数。劳动者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有权解除劳动合同,还能要求公司给经济补偿。”“原来是这样啊。”季琼低下头,看着手机里还在解读“全民社保”的视频,若有所思。

季琼和同事聊的是今天(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的相关内容。《解释二》对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部分问题统一了司法裁量标准。其中,明确针对用人单位规避社保缴纳、劳动者主动放弃社保等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引起社会关注。

劳动者

现金与保障哪个重要?

“以前总觉得社保是几十年后的事,不如手里的现金实在。”餐饮店员工小李的想法,是部分劳动者的缩影。以前,他和同事为了多拿500元补贴,选择签署“自愿放弃社保”协议。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小李的想法彻底改变,“自付了2万多元后才明白,医保不是‘没用的东西’。”最近,小李的雇主对其薪资结构进行了调整,从3800元(含社保补贴)调整为“3500元基本工资+300元绩效”,扣除社保后实际到手约3300元。“钱是少了点,但给了我不怕生病的底气,这种踏实感是现金换不来的。”小李心态的转变也是参保刚性约束将原本由个体独自承担的“系统性风险”部分社会化,强制性地提升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

今年已50岁的季琼,从不在意是否缴纳社保,这几年更没留意过相关政策的变动。直到最近通过短视频得知下个月起工资要扣除社保费用,到手的钱还要再少几百元,这才开始深入了解“全民社保”政策。

小李、季琼的案例,折射出劳动者对社保的态度呈现分化与转变。其中,年龄稍长、工作流动性较强的群体,仍对现金收入更为敏感。而经历过医疗、失业风险的人,则更看重社保的“兜底”作用。

经营者

在企业成本与风险成本中选择

“两个正式员工,每月仅社保就得多支出2400元,这钱够请1个兼职帮忙了。”24小时商店店主王晓蕾的预算账本上,这笔将要新增的开支难以被忽视。对利润不高的个体户而言,全民社保带来的成本压力是 “看得见摸得着” 的。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户。另有一组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平均利润率在4.7%—5.1%之间。

对王晓蕾而言,为员工多支付社保成本,就会降低商店利润。“我本想再招几个人扩大规模,现在准备暂时搁置了。”王晓蕾直言。

多位受访者提及,不交社保的大都是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如餐饮、茶饮、家政、建筑、劳务派遣等流动性大、利润率低的服务业、制造业,弃保或者社保缴费不足的现象普遍。

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臧建文曾以一家具有代表性的餐饮个体户为研究对象,聚焦其2014年至2016年间连续18个月的财务情况。他发现,餐饮个体户在社保缴纳方面,面临“两难”:如不合规缴纳社保,可降低人工成本,利润相对较高,但法律风险增加;如合规缴纳社保,法律风险得以避免,但成本增加将导致利润流失。

根据《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4》,全国仅有28.4%的企业完全按员工上年月均工资缴纳社保,28.2%按最低基数缴纳,22%则会剔除奖金部分。

最高法

《解释二》统一裁判标准

《解释二》于9月1日起施行。最高法在发布司法解释的同时,也发布了一则典型案例。

2022年7月,朱某入职某保安公司,双方约定公司不为朱某缴纳社会保险费,而是将相关费用以补助形式直接发放给朱某。朱某认为,有关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约定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不具有法律效力。朱某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向法院提出诉讼,提出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请求。

审理法院认为,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除法律规定的事由外,不因双方约定而免除,双方有关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约定无效。审理法院判决保安公司支付朱某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本案中,审理法院支持了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请求,但司法实践中,不同法院会作出不同的裁判结果。一些法院认为,劳动者出于自愿与用人单位达成不缴纳社保的约定,后又以此为由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有违诚实信用原则,不予支持。

现实中,由于各地法院对“自愿放弃社保”协议的裁判标准不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解释二》第十九条统一了裁判标准,规定任何免除社保缴费的协议无效,劳动者可解约并要求经济补偿。这一解释,解决的是“怎么判”,而非“要不要缴”。从制度角度看,此次解释旨在堵住企业逃费漏洞,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保基金安全,并促使企业依法参保,降低长期风险。

为何采取明显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裁判规则?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吴景丽指出,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主动和关键的作用,劳动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离不开用人单位的配合。实践中更多情况是用人单位基于成本控制等考虑与劳动者约定,或者让劳动者单方承诺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没有选择权。

法律界

《解释二》让企业减少用工风险

“《解释二》的施行,对于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一件好事,最近我频繁对自己担任法律顾问的企业建议,一定要依法、全部、足额为员工缴纳社保。”北京京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德伟说。

有观点认为,与员工约定不缴纳社保的,大都是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但杨德伟表示,大型企业甚至是国有企业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企业越大,用工越复杂,包括劳务派遣、临时工等。”

《解释二》实施后,企业合规的用工结构或将发生变化,但又提出了完善相关社保制度的新要求。

“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有利于社会稳定。从长远看,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可以帮助劳动者在遭遇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风险时,防止收入的中断和丧失,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吴景丽说。

非新规

整体制度已运行近三十年

《解释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出现了多个不同解读声音,甚至有些自媒体的解读明显在制造并贩卖焦虑。针对《解释二》第十九条规定,一些自媒体将统一的司法裁量标准包装成“社保新规”,宣称“自2025年9月1日起必须缴纳社保了”。那么,这是“社保新规”吗?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保,是现在才“强制”的吗?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汤闳淼介绍:“所谓‘社保新规’纯属误读。司法解释并非立法行为,强制参保的法律义务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设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条都已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社保。因此,‘必须缴纳社保’并非新规定。

回顾历史,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首次确立了强制缴费义务,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定未依法缴费可解约并要求补偿,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细化了相关规则,整体制度已运行近三十年。

因此,本次解释仅为统一裁判标准,并未新增强制规定,公众不应误解为“新规”或“新增强制”。

国务院

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指出,相关企业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可按规定申请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并按规定为其缴纳有关费用的,按照个人缴费额的25%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认为,社保补贴让民营经济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更多正面认可,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多选择,有助于扩大和稳定青年就业。

大家要明白的是:社保不是可缴可不缴,这些关键点你一定要搞懂→

知识点:社保到底是什么?

大家可能在生活中常听到“五险一金”的讨论,其中“五险”指的就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它是一种法定的保障制度,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在劳动者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或生育等情况下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

也就是说,社保就像是你和工作单位一起为你未来的生活做的一份“安全储蓄”。单位每月从你工资中代扣一部分,同时单位也要出一部分钱,一起缴进社保账户。等你符合条件时,就能享受到相应的保障和待遇。

疑问:可以自愿放弃社保吗?

以前,有些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会和员工商量“不交社保,多发现金”。一些员工也觉得这样到手工资更多,就答应了。但最新发布的政策明确:无论以书面协议、口头承诺,还是员工主动签字放弃,统统无效。法院只看一件事:单位到底有没有给你交社保。没交,就是违法。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交社保,以下几类人员是可以豁免的。比如,已经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在校实习生(还没毕业的学生);非全日制用工(比如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已经有主职单位缴社保的兼职员工等。

误区:单位不交社保可以多领钱?

如果单位没给你交社保,你不仅可以随时提出离职,还有权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每工作满一年,补一个月工资;不满半年补半个月工资。不仅如此,单位还可能被强制要求补缴社保,并且还要交滞纳金。不过如果单位后来补缴了,之前发给你的社保补偿金,你也可以被要求退回。

很多人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不交社保好像每个月多拿了一些钱,但实际上你损失的是长远的保障。你生病了,医疗费没法报销;失业了,领不到失业保险金;工作中受伤,没有工伤保险兜底;生孩子,生育费用和津贴都没法享受;退休了,没有养老金,晚年生活失去保障。

而对单位来说,逃避社保不仅是违法,还会失去通过社保分担用人风险的机会。一旦员工发生工伤、大病等,原本可以由社保支付的费用,可能全部要由单位自己承担,纯粹是得不偿失。

总结一句:社保是法定福利,不是“可缴可不缴”,而是“必须缴”。对自己,是一份保障;对单位,是一份责任;谁也不亏,保障的是每一个劳动者共同的权益。(昙昊 实习生 牟琰 综合)


上篇:旺季月入2万多元,淡季却面临收入不稳、社保断缴—— “半程保障”的季节工,职业断档如何补?

下篇:“员工私自不加班”罚款100元?律师:企业此举不合法

微信咨询
 

扫码添加官方客服 为您提供专属答疑

在线客服 员工服务
 

扫码关注泛亚人力 随时随地自助查询

服务热线

400-623-9996

投诉建议
 

投诉提交表